近日,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分院科学城校区(以下简称国科大成都分院)洋溢着热烈而庄重的氛围智慧优配,391名学子在这里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节点——毕业典礼。
自新校区正式开校,集中授课以来,短短两年来共有近800名学生从兴隆湖畔毕业。这些毕业生见证了校区从启用到成熟运作的成长,也亲历了周边科研生态的蓬勃发展。其中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坚定地选择留在天府新区、留在成都继续投身科研事业,实现个人科研理想与城市创新发展的双向奔赴。
01
✦从成都启程,在科研的道路上闪亮
“这一届毕业的研究生,从华西坝到兴隆湖,一路见证了成都学院的发展历程,也与学院一同成长、蜕变。”典礼现场,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、院长,国科大成都学院院长王嘉图深情寄语毕业生——回顾往昔,同学们在科研求学的道路上,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勉,书写了奋发有为的精彩篇章,为成都分院及各培养单位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抢占科技制高点,以及助力成渝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2020级计算机所博士林德坤难掩激动之情。他表示:“我从福建来成都,几年时间里,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。尤其是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转变,令人眼前一亮。未来,我将回到家乡工作,期望能发挥专业领域优势,开启新征程。”
有人选择回到家乡发挥专长,有的人选择留下来继续科研。在这些毕业生中,不少人有着明确的目标智慧优配,希望能以自身所学反哺这座城市。
02
✦扎根鹿溪河畔,青春献蓉城
国科大成都学院选址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河畔,其专业设置涵盖了“数理化天地生”六大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,重点聚焦光电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资源环境、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。而这些留蓉的毕业生,正是这一发展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与践行者,他们将成为推动成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。
↑ 国科大成都分院。白桂祥 摄(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)
“成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发展机遇,在这里,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成长,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。未来,我希望能将自己在光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,助力成都在光电研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为城市的科技创新贡献一份力量。”2025届光电所博士王锐韬说。
“身为一名四川人,当初选择来到成都求学,就被这座城市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包容的文化底蕴所吸引。在这里学习的日子里,我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,更感受到这里对科研的专注与执着。”谈及留在此处继续科研的决定,2022级硕士毕业生刘馨怡说:“兴隆湖畔有优美的环境,有众多科研机构比邻而立智慧优配,还有中国科学院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秀的科研团队,是最适合我深耕的土壤。未来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在情报分析与知识服务领域有所突破,为成都的科研事业发展添砖加瓦。”
03
✦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
据悉,自2023年8月国科大成都学院科学城园区正式开学以来,短短两年时间里,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园区已累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硕博研究生,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科研人才。这些毕业生活跃在科研、教育、企业等各个领域,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在科研成果转化上,园区成果丰硕。依托成都分院系统各科研机构以及周边兴隆湖实验室、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,园区内的科研团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,园区不断完善科研设施与条件。如今,教学、体育、宿舍、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,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与科研环境。同时,园区还积极引入外部资源,与国内外多所高校、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共同开展科研项目、培养人才,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。
展望未来,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分院将继续秉持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,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。
记者:刘倩婷
摄影:达霄羽
编辑:吴蔚、刘江涛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