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欧洲各国在北约峰会上,再一次成为全球笑柄。在荷兰海牙,特朗普面对记者突然捏着嗓子模仿起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语气:“爸爸,你是我的爸爸!”恒利配资,让全场爆笑。尽管吕特事后紧急澄清这只是比喻,但特朗普得意宣称“他亲切叫我爸爸”的片段早已病毒式传遍全球。北约都如此“屈膝献媚”了,特朗普究竟给了欧洲什么回报?是欧洲始终想要维持的“保护伞”,还是一笔一笔“保护费”?
我们先把答案放在这,这次的北约峰会,更像是美国在欧代理人,配合美国,完成对欧洲从主权到战略的完全阉割。都跪下喊“爸爸”了,理论上应该是特朗普给“好处”,结果却变成了欧洲给美国的“进贡”。
从本届北约峰会达成的共识来看,北约成员国已共同签署协议恒利配资,约定在 2035 年前将年度国防开支提升至各国GDP的 5%。其中,3.5% 将定向投入核心军事领域,剩余 1.5% 则专项用于关键基础设施防护与网络安全体系建设,并计划于 2029 年开展中期执行效果评估。
换算成数值,或许会很直接一点。按照协议,欧洲国家每年需为此多掏超过1万亿美元,这笔巨款,十分巧合的完美覆盖了美国全年36万亿国债的利息窟窿。而这批军费的流向,也说明了一切。去了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与德国莱茵金属合建导弹工厂;去了美国雷神公司在欧洲的量产“爱国者”系统。“财富管道”,直通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金库。
除此之外恒利配资,欧洲真正关切的乌克兰议题遭彻底冷落。泽连斯基被排除在全体会议外,特朗普仅“考虑”提供防空系统。而去年华盛顿峰会承诺乌入约“不可逆转”的条款,在仅5段的史上最短宣言中消失的无影无踪。
唯一能说对欧洲国家有好处的,恐怕只能从战略互动视角去看待了。特朗普政府向北约的回馈,大概率表现为维持北约联盟架构,并在安全领域提供有限度的保障性承诺。然而,这种承诺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。从特朗普一贯的行为逻辑来说,就是一句话,“保护保护的,全看心情”。
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那个答案。为什么是对欧洲各国的阉割?对欧洲各国而言,大规模增加军事预算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影响。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,欧盟成员国将面临财政资源重新配置的难题,国防支出的显著增长必然会压缩在民生保障、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的投入。
此外,基于历史恩怨、地缘政治因素和欧洲的发展不平衡,各国新增军费换来的结果,极大概率到最后枪口不是对外的,而是对内的。而本就因为俄乌冲突分裂成南北大派系的欧洲,只怕会更加的分裂。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